您的浏览器太旧了,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

检验

头颈部疾病影像学临床研究热点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日期:2017-05-03   
随着大型影像检查设备显示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头颈部解剖结构细微复杂而难以显示的难题,并将各类新技术引入头颈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之中,也更好的用于探索头颈部疾病发生的病因学。

随着大型影像检查设备显示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头颈部解剖结构细微复杂而难以显示的难题,并将各类新技术引入头颈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之中,也更好的用于探索头颈部疾病发生的病因学。

 

一、头颈部肿瘤诊疗中的影像学研究

 

头颈部肿瘤预后和疗效评价、淋巴结分期鉴别头颈部肿瘤复发和治疗后改变十分重要,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扩散加权成像(DWI)目前是研究热点,集中在治疗前和治疗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与癌灶对治疗的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但各个研究团队所得的数据存在差异,King和Thoeny就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预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应重点确定不同部位头颈部鳞癌的DWI成像b值的选择和分析以及最佳ADC参数和阈值。第二个热点是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立论基础是富血供鳞癌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但因转移概率较大而预后差,方法学是钆对比剂在血管内外的肿瘤细胞外间隙的扩散,研究认为DCE-MRI在方法学和功能参数方面具有更大的空间,血管相关系数越高肿瘤的疗效评估越好,即治疗前Ktrans越高疗效越显著,但治疗中期的参数评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三个热点是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Gödény等对38例未知原发灶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FDG-PET/CT和DWI进行对比研究,PET/CT具有高敏感度(Sv:94.4%)和低特异度(Sp:65.0%),而MR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8.2%和71.4%,DWI能使MR的特异度提高至76.2%。研究提出,应先使用FDG-PET/CT发现病变,应用MR尤其包括DWI来提高局部病变检出的特异度。

 

二、耳鸣影像的发展

 

耳鸣是耳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并且逐年增多。报道认为血管旁骨壁缺失是搏动性耳鸣发生的重要特点,有学者提出"一站式"颞骨CTA成像能够同时评估骨壁改变、颞骨气房和乙状窦腔的形态,但对血流状态的评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声音传导通路和听觉中枢在耳鸣患者声音传导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均不清楚。目前搏动性耳鸣脑机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Lv等对36例单侧搏动性耳鸣的后扣带回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右侧颞中回及丘脑、双侧岛叶功能连接降低,而后扣带回在双侧楔前叶、顶下小叶和枕中回的连接有增高。虽然对搏动性耳鸣患者脑结构可塑性重组和脑功能的改变有了初步报道,但未阐明不同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耳鸣对脑结构可塑性重组的作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改变对预后有何影响。随着对搏动性耳鸣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功能影像学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

 

三、神经眼科影像的发展

 

1.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该病发病机制不明、早期诊断困难。Wang等和Li等对该疾病的脑网络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多个脑区灰质、白质结构改变、视觉皮质脑活动减低、某些特征与阿尔茨海默病相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累及多级神经元,认为研究方向重点应该是POAG的脑结构和功能发生重组可塑性改变。

 

2.视路:

 

近年的热点是将fMRI研究应用于视路疾病的评估,如多发性硬化的视路改变,约50%该类疾病出现视神经炎并累及视束,Takemura等对21例多发性硬化单侧视神经炎的患者进行MR分析,提出由于非高斯扩散的存在,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后视路的评估优于DTI,分析结果显示,视束会发生损害,而视放射、外侧膝状体和枕叶视皮质区均未发现损害。这与前期认为的单侧视神经炎会导致双侧后视路损害的认知不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视觉纤维分布特点与后视路代偿功能的相关性。

 

3.斜视:

 

斜视人群发病率约1%。Jiao和Man等提出眼运动神经"全程" MR成像,使斜视的形成原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客观依据。Miao等研究结果显示先天性纤维化综合征Ⅰ型患者的脑灰质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临床上由于患者完全性上睑下垂,限制性大角度下斜视,可能存在的视神经发育不良等多因素造成的视力低下相吻合。在脑灰质结构明显异常区fMRI分析其功能亦改变,说明该类患者脑整合功能增加以弥补双眼运动不协调的不足。但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眼球远动中枢的相互协调功能。

 

四、头颈部影像检查规范的修订

 

目前国内头颈部影像学开展不平衡,头颈学组陆续修订了系列检查规范,在2016年推出了《甲状腺结节影像检查流程专家共识》。目前,针对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影像检查有超声、CT、MR和核素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及不足,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影像检查流程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第97卷第7期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vdoc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