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太旧了,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

神经

探讨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预防性治疗选择

来源:首席医学网   日期:2016-11-23   
研究人员表示,头痛频繁发作的患者应使用预防性药物以预防急性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以及从发作性偏头痛向慢性偏头痛的转变。“我们必须仔细,因为患者会有药物过度使用情况,可能会导致转变为慢性偏头痛。” Imanuel Lerma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美国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学会上说道。

Lerman指出,患者一个月内接受超过10天的急性治疗则转变为慢性头痛的的风险较高。有推荐支持患者将每周急性治疗限制在2天内并接受分期治疗,首先尝试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如有没有响应则转为曲普坦类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则慢性偏头痛风险也很高。因此,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预防这两种类型头痛。

了解病因

已知与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相关的两种治疗包括布他比妥和阿片制剂。当每月使用布他比妥5天,每月使用阿片制剂仅8天,就会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布他比妥在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方面尤其严重,这些患者从发作性偏头痛转变为慢性偏头痛的风险巨大。”阿片制剂同样如此,过度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从发作性偏头痛转变为慢性偏头痛的风险很高。

但在这两种情况下,临床医生必须结合自己的临床判断,“如果患者每隔几周使用布他比妥,且持续几年,或许可以。如果患者因心脏禁忌症不能服用曲普坦类药物,也可以考虑使用。”

“如果患者使用NSAIDs和曲普坦类药物但无效果,且患者想继续治疗并尝试鸦片制剂,可能有用。我们只是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

如果患者需要戒除他们的药物有几种可行的方法:有些药物可以快速停用,像对乙酰氨基酚或NSAID;而其他药物则必须缓慢停药,如阿片制剂、布他比妥和咖啡因。

如果患者在停药过程中仍有严重头痛,可以使用某种药物进行过渡,包括输液和快速服用预防性治疗药物。确保患者愿意转变为预防性治疗是关键,Lerman表示,“你必须告诉患者这些药物正在导致头痛,除非减少这些药物的过度使用,否则会出现更多的头痛。”

患者也需要了解停药过程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甚至睡眠障碍和躁动,常持续2-10天,这取决于药物类型。Lerman,“应确保患者不会对这些情况感到惊讶。”

发作性向慢性偏头痛转变

从发作性向慢性偏头痛转变常需要10年时间,见于约4%的偏头痛人群。危险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头部创伤和触摸痛,以及其他可控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咖啡因过度使用,睡眠呼吸暂停、抑郁、焦虑和发作频率。

有关发作频率,我们可以启动预防性药物来减少发作次数,这已获得很多研究的证实。例如一项观察偏头痛患者的研究发现,每个月有6-9次头痛发作者较0-4次发作者出现慢性偏头痛的风险高5倍。每个月有10-14次发作者较最少发作者出现慢性偏头痛的风险高19倍。

“可以把这些因素看做是预测转变的导火索。如果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减少头痛次数,患者就不太可能出现转变。”Lerman表示。

预防性治疗的选择

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预防性疗法可从几个方面降低医疗成本。一项研究显示预防性疗法可使寻医就诊减少51%,急诊科访问降低81%,CT扫描减少75%,MRI使用减少88%。

美国神经学会发布的预防发作性偏头痛指南包括不同药物治疗的各种水平证据:

A级证据:抗癫痫药,包括双丙戊酸钠、丙戊酸钠和托吡酯;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氟伐曲坦用于短期月经不调相关偏头痛的预防;以及蜂斗菜属(又名蜂斗菜)

B级证据: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文拉法辛;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和纳多洛尔;NSAIDs,包括非诺洛芬、布洛芬、酮洛芬和萘普生;那拉曲坦和佐米曲坦用于短期月经相关偏头痛的预防;以及镁和核黄素

C级证据:ACE抑制剂赖诺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坎地沙坦;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和胍法辛;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β-受体阻滞剂奈必洛尔和吲哚洛尔;抗组胺剂赛庚啶;NSAIDs氟比洛芬和甲芬那酸;CoQ10补充剂

这些指南还指出,有不充分或冲突的证据支持如加巴喷丁、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

Lerman强调,非药物治疗对预防慢性偏头痛也有效果,高质量证据支持使用放松压力技巧,生物反馈和认知行为疗法。“如果患者同时服用预防性药物,效果会更好。我建立患者都尝试一下,并将这些策略结合到实践中去。”

还有几个预防慢性偏头痛的方法,其中最高水平证据(I级)包括onabotulinumtoxin A(Botox)和托吡酯(Topamax)。有文献报道,与假干预组比较,Botox可使每个月的头痛天数减少8天。

“在我们的实践中,大多数偏头痛患者正在接受Botox注射治疗,且有良好的反应率。但需要注意的是Botox首次使用可能无效,可能需要三次尝试才会产生疗效。”


>> 查看原文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vdoc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