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太旧了,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
感染
科技日报北京7月26日电(记者张梦然王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5日公布了中国团队研发的一种寨卡病毒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该抑制剂成功降低了怀孕小鼠及其胚胎中的寨卡病毒水平,且不会对怀孕鼠造成伤害。这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近几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暴发的寨卡疫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会将病毒传播到体内的胚胎中,可能造成胎儿的先天缺陷。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2月宣布寨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认为该病毒已经从此前一种温和的威胁发展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而且直到目前,尚没有一种用于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药物被批准使用。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此次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灭活寨卡病毒的多肽候选药物Z2。他们发现,这种多肽能与病毒的表面蛋白结合,扰乱病毒表面稳态,致其穿孔,最终使病毒失去感染活性。据介绍,他们还发现Z2多肽具有穿透胎盘屏障的能力,不仅能让被感染孕鼠血清中的病毒受抑制,还能显著降低其腹中小鼠胎儿的病毒感染率,阻止母婴垂直传播。动物实验还证明,在小鼠接受药物治疗期间,药物分子并没有对怀孕小鼠或胚胎产生任何副作用。
虽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测试这种抑制剂对人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这种使寨卡病毒粒子失去活性的方式,将能够被用于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应用于高危人群(例如孕妇)的寨卡病毒感染。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vdoc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