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太旧了,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
肿瘤
近年来,随着我国肿瘤防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各种创新诊疗技术的不断出现,多数患者可通过标准的治疗,配合适当的心理辅导,合理的膳食,积极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甚至可以达到临床上的痊愈。然而一个潜在的危机正步步向我们逼近,这就是“肿瘤性心脏病”。肿瘤性心脏病的发生,严重降低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了抗癌治疗的获益,增加了致残率及病死率,成为抗癌过程中的又一道难题。
揭开肿瘤性心脏病的神秘面纱
肿瘤性心脏病,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肿瘤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由治疗所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同时也涉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是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统称。具体包括: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化疗药物及其他抗肿瘤生物制剂引起的心肌毒性,放射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损伤,肿瘤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及血栓栓塞等,部分罕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心脏粘液瘤、横纹肌瘤)亦属于肿瘤性心脏病等范畴。肿瘤心脏病学为肿瘤学与心脏病学的交叉学科,围绕着如何在治疗肿瘤的同时进行心脏保护,从而能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兼顾治疗已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并防止其加重。
医患该如何面对
首先,医务人员应积极有效地普及肿瘤性心脏病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通俗易懂的讲座,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认识该病,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医务人员在临床早期发现、诊断并遵循精准医学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典型的病例来源于我们医院:一名75岁的老年肺癌患者在我院进行治疗,考虑到该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在化疗前我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团队遵循ACC/ESC推荐方案给予患者β受体阻断剂及ACEI/ARB类药物预防心肌重构,结果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后未发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脏多普勒超声未发现心功能下降,且心脏电活动稳定。诸如上述的病例各地医院均有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多地医院已经成立了或正在筹备组建肿瘤性心脏病学科,具有代表性的是成立了血栓门诊,为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患者的抗癌道路保驾护航。
其次,是科研人员的义务,临床上发现的问题需要基础研究探索其发病机制,从而寻找相应的靶点进行干预,继而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成果需要有效向临床的转化。如不同的患者由于基因的多态性会对化疗药物产生不同的应答,使得某些肿瘤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不同,是肿瘤性心脏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药理学团队可针对基因多态性所设计的药物,可对患者产生个体化治疗,减少和避免肿瘤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对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调整心态与饮食,控制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自暴自弃,消极的心态,肥胖,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
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肿瘤性心脏病的防治面临着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临床经验的不足,各学科的协调性差,各专科医生对复杂疾病的认识不够充分以及国内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循证医学资料的缺乏等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都给肿瘤性心脏病的防治增加了困难的砝码。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困难与不足,促进了肿瘤诊疗模式的转变,对加强专科培训、各科室之间的密切合作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科研团队对发病环节、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久的将来会有大量的病例资料与基础实验成果公诸于世,添补该领域的空白之处,到时医学同仁们在应对肿瘤性心脏病的时候会更加的自信和从容。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vdoc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