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太旧了,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

数据库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让全科医生“有盼头”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7-04-19   
上海的社区医疗正呈现“三多”态势:扎根社区的好医生多了,看病的实惠多了,留在社区看病的居民也多了!4月13日,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沪召开,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经验与做法引来全国同行“点赞”。
       上海的社区医疗正呈现“三多”态势:扎根社区的好医生多了,看病的实惠多了,留在社区看病的居民也多了!4月13日,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沪召开,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经验与做法引来全国同行“点赞”。

        2011年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引导居民认识并接受家庭医生这项服务,这被称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1.0版。目前上海已有超过1000万人签约家庭医生,正着力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今年年内,“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将拓展至所有社区,到2020年底,力争将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家庭。“让每个家庭拥有一个医生朋友”,在上海将成为现实。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让全国同行“点赞”

        把最真切的实惠放给社区

        怎么把老百姓引导到社区看病?拿出最真切的实惠,引导就诊“下沉”社区,这是上海的第一条经验。

        大医院“看病难”,上海告诉大家:可以不用先挤大医院。上海已搭建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该平台已接入35家上海市级医院,每天有超过1万个门诊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实现签约居民优先转诊。

        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可一次性开具1至2个月药量,并跟踪随访,在保证医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患者往返医疗机构次数。

        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回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所开处方,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免费配送至社区医院、居民就近药房或居民家里。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具这样的“延伸处方”超过27万张。

        家庭医生手中的“牌”多了,安心留在社区看病的人也多了。2017年,已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的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近8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超过70%,在签约社区就诊达到60%,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居民就诊下沉社区效应初显。

        健全机制,让社区医生“有盼头”

        把居民引到社区看病是第一步,怎么把病人留在社区?健全机制,出台配套保障,是上海拿出的第二条实实在在的经验。

        要把病人留在社区,社区首先得有好医生。上海一手抓“培养人”,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以来累计招录2000余人,900余人完成培训后全部“下沉”社区。目前上海全科医生数约7000人。上海另一手抓“留住人”,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从3%至5%提高到6%至10%,让全科医生职业发展“更有盼头”。

        为激励家庭医生更有热情地投身于社区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管理,上海还探索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在长宁、徐汇等区试点按有效签约人头支付签约服务费,结合服务质量与效果,探索医保按人头支付的制度雏形。在“1+1+1”签约试点中,将在全市逐步推广家庭医生管理医保费用试点,建立配套的签约服务费激励机制,促使家庭医生主动服务,彻底激发社区就诊活力。

        信息互联互通,让社区医疗“活起来”

        当大量居民愿意跑到社区看病,家庭医生是否“接得住”?上海还有第三条好做法:信息化。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社区医疗的“孤岛”现象,让它们与二三级医院联动起来,获得“技术上的靠山”。

        上海已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目前,市级数据中心已集聚超过200亿条诊疗数据,并在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增加。

        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介绍,配合家庭医生制度构建,上海建立了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分级诊疗的支持平台,这为预约转诊、处方延伸、药品配送、绩效考核管理等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根网线,联通了医院,也引流来了优质医疗资源,让社区医疗彻底“活起来”。上海十分强调上级医院对社区的支撑,各公立医院均成立社区卫生对接服务部门,且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在社区拍片、做检查,可由第三方或三甲医院专家出报告,真正实现了社区诊断水平同质化。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vdoc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