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太旧了,请更新您的浏览器X
肿瘤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 2011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03/10万和11.11/10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本文小编整理了1月以来具有突破性的结直肠癌研究,分享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1】JAMA Oncol:科学家证实肠道菌群、饮食及结直肠癌发病之间的关联
近日,来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机体大肠中生存的微生物或许在饮食和特殊类型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AMA Oncology上。
文章中,研究者重点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进行了研究,这种细菌是寄居在人类大肠中的常见细菌,同时其也被认为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对超过137000名个体的饮食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并且对1000份结直肠癌肿瘤样本进行具核梭杆菌的检测,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稳健”的饮食疗法,即富含全谷物和纤维的饮食能够有效降低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包含具核梭杆菌),但如果缺失具核梭杆菌的话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似乎并无改变。
研究结果表明,遵循稳健饮食的参与者往往患肿瘤中富含具核梭杆菌的结直肠癌的风险较低,但他们并不会受到额外的保护来抵御不含具核梭杆菌的结直肠癌。研究者Ogino解释道,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明显的证据来表明,机体摄入的饮食能够通过影响消化道中细菌的水平来间接影响个体患特殊结直肠癌的风险。
最后研究者Chan表示,后期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个体饮食摄入、肠道中微生物群落以及其患癌三只之间的复杂关联,当然本文研究对于我们开发治疗癌症的新型疗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2】BMJ: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个体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效果如何?
最近,顶级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者比较用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个体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对随机试验(美国前列腺、肺脏、大肠和卵巢癌症筛查试验(PLCO),意大利结肠和直肠筛查试验(SCORE)以及挪威结直肠癌预防试验(NORCCAP))进行了合并分析。研究人员将每一个随机试验在筛查时根据性别、年龄进行分层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数据进行汇总。这些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标准为:年龄55-74岁(PLCO),55-64岁(SCORE)和50-64岁(NORCCAP)。这些患者被随机分组,分别接受一次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SCORE和NORCCAP)或两次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PLCO),或接受常规筛查(不干预)。
在男性和年轻女性中,软式乙状结肠镜是大肠癌筛查的有效工具。而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女性来说,好处相对较小并且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应该考虑选择更有效的可以检测出近端肿瘤的替代筛查方法。
【3】Sci Rep:鉴别出结直肠癌得以继续恶化发展的新型代谢特性
日前,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大阪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阐明了结肠癌中谷氨酰胺代谢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谷氨酰胺代谢对于胰腺癌非常重要,但其对于结肠癌发生的重要性研究者却知之甚少,而本文研究就解开了这一谜题。
文章中研究者Masamitsu Konno及其同事通过研究旨在阐明人类结直肠癌中代谢适应性对于癌细胞营养压力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癌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的代谢与胰腺癌中癌细胞的代谢并不相同,这取决于基因组的改变,而此前研究者并未阐明这一结果。研究者认为结直肠癌的代谢并不仅局限于KRAS的突变,当维持细胞TCA循环活性时在葡萄糖缺失的状况下结直肠癌细胞依然能够存活,而细胞的存活依赖于能量和活性氧产生之间的精细平衡调节,谷氨酸脱氢酶1(GLUD1)和SLC25A13在缺失葡萄糖的情况下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其还和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表现直接相关。
GLUD1和SLC25A13在细胞的营养压力上也至关重要,这两种蛋白或许能够作为新型靶点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治疗结直肠癌的新型疗法。研究者Hideshi Ishii说道,我们发现,在葡萄糖被剔除的情况下结直肠癌细胞能够得以生存,而且其对这种情况所产生的耐受性依赖于基因组改变,而不仅仅是KRAS基因的突变。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癌细胞能够维持TCA循环活性,而且在诸如上述情况下还能够产生ATP。此外研究者还鉴别出了GLUD1和SLC25A13在营养压力状况下的新角色,这两种蛋白和癌症恶化以及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直接相关。
未来研究者或会以GLUD1和SLC25A13为新型靶点来开发治疗难治的结直肠癌的新型疗法。
【4】Oncotarget:科学家鉴别出能有效抵御结直肠癌发展的关键酶类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亚州立大学和石溪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在炎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殊蛋白,该蛋白或许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和结肠溃疡的发生,这些疾病表现往往是在大肠炎相关性癌症(colitis associated cancer,CAC)中发现的,CAC是一种由慢性炎症诱发的结直肠癌。
文章中,研究者鉴别出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肿瘤抑制角色,MMP9属于蛋白酶类家族成员,其能够通过一种新型的机械途径来充当细胞外基质组分的必要调节子;研究者Pallavi Garg教授说道,在慢性炎症的状况下,MMP9能够作为一线希望来抑制CAC中肿瘤微环境的进展。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结肠上皮组织中表达MMP9的转基因小鼠进行体内实验,随后研究人员对携带MMP9或MMP9缺失的人类结肠癌细胞以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实验,结果发现,上皮细胞中表达MMP9的小鼠往往机体肿瘤出现较少,而且细胞凋亡水平会增加,即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会较多,过度表达MMP9的人类结肠癌细胞发生细胞增殖的频率较低,而且DNA损伤发生率较少。
最后研究者表示,我们还发现,上皮细胞衍生的MMP9能够通过激活MMP9-Notch1-ARF-p53轴通路来抑制CAC中肿瘤的产生,这种特殊的轴通路能够增加细胞凋亡,开启细胞周期停滞并且有效地对DNA损伤进行检查。
【5】Gut:“刀尖上的舞蹈”:内镜切除T1期结直肠癌
近期,胃肠病学顶级期刊Gut杂志发表的一项由荷兰T1期结直肠癌工作组开展的研究显示,在正式手术前,经内镜将高风险T1期结直肠癌(CRC)切除并没有增加远期不良结果。
T1期结直肠癌(CRC)的治疗金标准是根治性手术,包括切除引流淋巴结。据统计,结直肠手术的死亡率在1%~5%,合并症发生率在30%,老年患者尤为突出。有日本研究提示内镜切除对于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T1期结直肠癌已经足够,可能使19%~29%的结直肠癌免于手术。
阴性切缘、分化中等或良好、无淋巴或血管浸润,黏膜下浸润深度<1000μm,低级别肿瘤是与淋巴结转移和局部复发低风险相关的因素。对于内镜下发现的表浅黏膜浸润性“息肉”,内镜医生难以判断其恶性程度,因此不太原意进行内镜切除。
理想状态下,内镜切除低风险T1期结直肠癌是较好的选择,但是淋巴结转移风险本身又难以判断。问题来了,如果进行了内镜下肿物切除,而后续病理证实存在转移的高风险因素需要二次手术根治,那么与一开始就根治手术相比,内镜切除+二次手术是否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理论上,内镜切除过程中破坏了肿瘤,如果遗留阳性切缘,不可避免的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增加了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风险。
【6】Gastroenterology:美国专家小组发布关于FIT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的推荐
近期,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发布了粪便免疫化学测试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的新的指南建议,并同时发表在《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Gastroenterology》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MSTF)对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使用的推荐突出了其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重要作用,” 印第安那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Douglas K. Rex博士说。“FIT的成本较低,对结直肠癌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70%-80%),对晚期腺瘤约有30%的灵敏度。”
此外,Rex和他的同事们确定,FIT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特异性介于94%到96%之间,阳性预测值介于2.9%到7.8%之间(晚期肿瘤33.9%-54%)。
为了提高对晚期腺瘤的检测,特别小组建议重复试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并且考虑到FIT用于大肠癌检测的高阳性预测值,他们建议阳性FIT后进行结肠镜检查,而不是重复FIT。
“有序的筛查项目通常依赖于FIT筛查,”Rex说。“许多临床医生建议先用结肠镜检查,但那些拒绝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应该每年进行FIT。
指南还推荐FIT的使用代替基于愈创木脂便隐血检测试剂(gFOBT),因为数据显示其结直肠癌和晚期肿瘤筛查的优越的灵敏度,和较好的依从性。
“临床医生经常会问使用哪种FIT,如何使用FIT以及评估阳性结果,以及是否需要在筛查方案中进行质量监控,”Rex补充说。“MSTF提供了基于这些问题答案的文献和共识。”
【7】BOA:揭秘饮食、肠道微生物组和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联
最近对动物模型的研究证据表明,特殊类型的肠道细菌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肠道中微生物菌群失衡会诱发机体患结直肠癌的话,那么基于饮食的治疗性干预措施或许就能够通过改善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来降低个体的患癌风险。
近日,来自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杂志BioResearch Open Access上发表的一篇题为“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Updates on Microbial Association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的研究报告就阐明了饮食、肠道微生物组和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
文章中,研究者Olivia Coleman和Tiago Nunes就讨论了肠道微生物群落和机体结直肠癌发育及进展之间的关联,以及二者之间关联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当然这对于研究者们开发新型干预措施来基于机体肠道微生物组降低个体患癌风险也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研究者强调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保护效应,他们指出,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够通过调节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平衡和功能,来扩大产乳酸细菌的水平,从而达到抵御结直肠癌的风险。
最后杂志编辑Jane Taylor说道,这篇综述文章为我们很好地解析了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联,当然文章中研究人员也提出了潜在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性措施,这对于有效利用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来开发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声明:本网注明来源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vdoctor@126.com)。